身穿大红中式礼服,手捧娇艳鲜花,12月18日,在众多“娘家人”的护送下,在5位“父母”的祝福中,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又有一位“女儿”幸福出嫁了。
上午8点半,福利中心护理康复楼四楼已经热热闹闹,新娘的闺房就布置在这里。宽敞的大厅里,红地毯、红喜字、红灯笼全部到位;居中一张桌子,铺上了红色的桌布,红枣、苹果、火龙果等各色茶点摆放整齐;靠墙一张桌子上,大锅中熬煮了很久的红枣茶散发出浓郁的香味。
新娘沈心(化名),今年22岁,2002年11月12日,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就成为了这个出生还不到1个月的女孩的家。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,沈心成长为一个活泼开朗、心灵手巧的姑娘。和普通人的父母一样,中心也一直为沈心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,小时候接送她上下学,毕业后又开始操心她的工作。
“我们在中心附近的一家饭店为她联系了一份工作,刚开始上班的那几天,早上和她一起去,晚上和她一起回来。”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青壮年护残部主任施美贤说,看到“姑娘”适应得挺好,她才慢慢放下心来,不过接送沈心上下班这事还是坚持了好几个月,直到她对这条路线熟得不能再熟。
2023年5月,在工作人员“牵线”下,沈心认识了新郎。经过一年多的交往,两人决定步入婚姻殿堂。
“女儿”要结婚,可忙坏了中心的“家长”。买喜被、买婚鞋……近一个月时间里,工作人员忙着置办各种嫁妆。市福利中心党总支书记、主任郭宇光说,他们给沈心准备了冰箱、洗衣机、烘干机、保险箱以及床上用品等嫁妆,同时给她置办了里里外外全套新衣服,连化妆品都准备了4套,“该有的仪式感我们一点不少!”
工作人员带着小孩“拦门”,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担任“小舅子”,院长“爸爸妈妈”端坐高堂,手中紧攥的红包是对“女儿”的深深祝福,两位和沈心差不多同龄的医护人员是伴娘,和其他亲密的小姐妹一样,她们一起商量着让新郎表演什么节目。完成了一整套仪式后,五位“父母”在大红喜字前坐成一排,在“爸爸”的殷切叮咛、“妈妈”的温柔祝福中,新人依次给他们敬茶……
“以后你们好好过日子,不管啥事有商有量,有困难别忘了娘家人……”婚车即将出发,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、副主任杨守红隔着车窗,握着“女儿”的手,依然有千言万语。
据了解,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已有8名“儿女”先后成家,有的已经生育了宝宝,其中最大的“外孙”今年已经15岁了。中心作为“娘家人”,始终和他们保持联系,和普通家庭一样“走动”频繁。